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博导介绍 > 正文

朱伟军 Weijun Zhu

作者:       发布: 2020-09-03      来源:

打印

 

朱伟军 Weijun Zhu

 

出生年月

1983.04

籍贯

山西霍州

 

职称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

研究生

 

电话

010-82316584

办公室

010-82316584

 

系别

飞行器制造工程系

职务

 

电子信箱

zhuweijun@buaa.edu.cn

传真

 

 

研究领域

多功能复合结构3D打印

 

 

 

学习经历

 

2011/10–2012/10    公派留学,University of Konstanz (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物理化学系

2009/09–2013/09    工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机械制造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7/09–2009/09    工学硕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机械制造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2/09–2006/06    工学学士,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工作经历

 

2019/08-至今         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威廉希尔公司

2016/09–2019/07        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2013/12–2016/07    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研究领域

 

 

 

 

 

研究工作围绕航空宇航多功能复合结构3D打印技术(增材制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复合结构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2、高精度3D打印技术;3、多功能复合材料3D打印。

 

 

 

 

 

开授课程

 

 

 

 

 

《高性能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

 

 

 

 

 

研究成果概况

 

 

 

 

 

发表国内外论文31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27篇),包括航空航天领域顶级期刊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撰写学术专著1部(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受邀撰写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s(航空航天领域JCR排名第一)综述文章1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2项(其中授权7项)。

 

 

 

 

 

承担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级项目/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

2019/08–2020/07    科技委创新项目XX复合打印机理研究,主持。

2017/07–2020/1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机理研究,主持。

2016/01–201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射流冷喷增材制造工艺及其宏/微尺寸特性演化机理,主持。

2016/01–201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飞行器气动弹性风洞试验模型的跨尺度设计与可控成形,参与。

 

 

  

 

学术与社会服务

2019至今  高级会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2018至今  函评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6至今       《中国大百科全书》增材制造方向

2019至今  分会主席  国际防务大会(ICDT2020)先进制造分会共同分会主席

2012至今   稿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Curriculum Vitae   (CV)

  Weijun   Zhu was born in Huozhou, China, in 1983.   He received the Ph.D.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rom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China, in 2013. From 2011 to 2012,   he was a visiting Ph.D. student of the   Konstanz University, Germany. He is now an 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 is 3D Printing technologies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polymer and polymer-based composites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including mechanics, energetics, thermodynamics, etc. The research   is now funded by several programs, e.g.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etc.